武穴旅游景点(湖北武穴有什么景点的)

2024-04-04 16:22:44

1、水府古寺

建于东晋末年,原址在太白湖西庙儿咀上。其寺历史悠久,饱经沧桑,几迁几废,记载资料残存。现仅存洮绪卅提重伸长寺序一篇,序中云:太白湖滨水府古刹者,东晋城宋公飞仙来梅驻锡之始地也,飞仙去后,乡人修以祀之,盖二千余年。旧址残垣中,发现元朝皇庆年间断碑一块,碑身残缺,字迹斑驳仿佛能辨认隋开皇庙儿咀、青莲庵等字样。又据前清黄梅县志载:唐武德九年,诏沙罗咀建庙,足见水府古刹建立之久,实属道教圣地。

历史上北方移民向南大迁,并没有多少人在太白湖定居下来,说明太白湖之水乡泽国极度荒凉,从南北朝到残唐五代,从金乱到宋元之间,北方难民大多逃到江南去了,成为客家人。直到明代,特别是永乐年间之后,政局较稳定,许多人又从江南迁回到江北,在各地寻觅定居点,太白湖也开始被许多姓族看中,才有了沿湖十三姓。太白湖方圆几十里之遥,鱼肥莲茂,资源丰富,在封建时代,湖面由沿十三姓管理,水府寺乃十三姓之公庙。据郑公塔残碑记载,早在南北朝时,湖西北沙路咀就建有寺庙,专供梅同福主,因为沙路咀地势高,定居的人们较早,后在唐初武德年间,唐高祖李渊曾下诏在沙路咀窑下墩重建庙堂,仍供梅山福主。

明末清初,水患连年,庙宇多次崩塌,后来一直因陋就简,随塌随修。到清光卅年,因山洪突发,把整个寺宇推走。适值沙罗咀(水府西寺)被兵火所焚,于是两岸沿湖的群众(同属黄梅太白镇)集议于沙罗咀东垸,决定重修水府寺,把东西二寺合并一起。在湖南龟山头上,破土动工,建起前后两栋万字垛大佛殿,座山临湖。拥有田园柴山数十亩,僧徒十数人,还铸造一口四百斤的大钟,二百斤的铁签筒。为富主神像出游,特铸一乘三百六十斤的大铁轿。自此,香火日盛,名振黄广。当时,太白湖襟连长江,上通江汉,上下连皖、浙,商船军艘频繁不绝,若逢阴雨连绵,风狂浪恶,来往船只,借助天灯,明确方向,船公渔人,焚香朝拜,飞仙之誉,盛满东南。

清末民初,水府庙就是太白湖渔业的议事厅。解放后,湖山大改造,龟山寺院改建捕鱼指挥部。一九五五年黄冈地区建太白湖养殖场时就住在水府庙里,一直到文革时,庙堂才全部被毁。

水府寺又名水府庙,即现在太白湖成鱼队所在的位置。现重建在武穴市花桥镇向垸村,距太白湖成鱼队1.5公里。

2、郑公塔

郑公塔原名椿山塔,位于郑公塔镇东约300米的太白湖滨。号称鄂东第一塔。1985年被湖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此塔石基砖身,高19.74米,七层八角密檐式,用10余种型号的砖和9种型号的瓦筑成。底层周长18.5米,墙厚1.05米,高3米,对角内空3.8米,成锥体形。内有三层木楼至顶,每层安有神像供祀,外墙正壁嵌有古朴花纹图案,各层由不同式样的琉璃青瓦铺盖,顶部为葫芦形三级铜铸塔顶,为国内罕见。铜顶由八条铜链系至八角,每角产吊铃。八角垂挂着金链,每角悬有紫铜吊铃,遇有微风拂过,发出清脆悦耳的风铃声,倘若一人-这寂静安谧的旷野中,静听风铃,仿佛天籁之音。塔身青灰,约20度倾斜。因此有鄂东“比萨斜塔”之称。此塔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(936—941年),明宣年间僧人行铨在原址重建,明成化三年(1467年)10月又由僧人继寿重修。迄今塔形完整,图案犹新,铜铸塔顶尚存。塔顶上还长着一棵四季葱绿的胡椒树。

相传为当地一郑姓人氏所建,故名郑公塔。清同治壬申《广济县志》载,“因郑公者不知其名,宦居兹土,舍地建塔,名椿山塔,俗呼郑公塔”。郑公塔山峦拥后,湖水绕前,湖光山色,景趣盎然。《广济县志》有诗咏 此塔:“一塔犹今古,孤危耐雨风;湖山环锁外,烟月影笼中;阅历经唐晋,周围半桧松。”

如今,此塔连着“禅居寺”,伴着“功德桥 ”,形成了'脚踏新月”、“塔顶银盘”、“寺塔映霞”、“斜塔吊月”、“顶溢蕉香”等多种景观 ,令无数文人墨客、善男信女慕名而至。

郑公塔座落在华阳水道太白湖滨,渐成为南来北往的点点帆船的灯塔标识。郑公塔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。郑公塔方圆百里,居民稠密,集市繁荣。港内帆樯林立,米市、猪市、鱼市人头攒动,为华阳水系一颗明珠。沧海桑田,随着长江航道南迁,昔日繁荣的华阳水道只留下串珍珠样的湖泊。点点白帆停留在历史档案,作为古时的灯塔郑公塔风韵犹存,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成为华阳水道上太白湖滨一处名胜古迹。

郑公塔和胡椒树

郑公塔塔顶上长着一棵四季葱绿的胡椒树。塔前有一条河,金沙银水。 塔的四周,青松绿柳,风景迷人。

传说这座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当时,有个大财主想造庙建塔,以保郑公塔这一块风水洪运不衰,财气 不退。 建塔要用童子伢儿奠基。这大财主选了一个九岁的小姑娘,把她活埋在塔基之下。说也奇怪,那天晚上 ,三更时分,建塔的匠人、民工听到这小姑娘的哭声。于是,这消息马上就传开了。打从那天起,天天晚上可以听到小姑娘悲惨的哭声,直到第二年立春那天,塔顶上长出了一棵胡椒树来 ,才没听到哭声。那胡椒树见风就长,没多久就长大了。每到深夜,你若走到塔前,就可以闻到那散发出来 的香气。大财主听到,跑来看树。他走到塔前,刚闻到那香气就昏倒了,险些跌死。大财主醒来,气得要命,叫狗 腿子放大火烧树,那树却越烧越发,青枝绿叶烧不死,郑公塔上的那棵四季飘香的胡椒树至今还在。

3、武山湖

古名青林湖。《尚书》载:“江水过九江,至于东陵,西南流,水积为湖。”湖西有青林山,故谓之青林湖。这在北朝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里是有记载的。武山湖是因为武山得名,又叫午山湖。穴在《尔雅》里是水道的意思,而《元和郡国志》和《尚书》(禹贡里武穴被称为东陵,因为黄冈旧称西陵。禹贡载,东陵是扬州和荆州的分界)里面称武家穴为九江第一穴。武山湖收受梅川、大金、铁石等河来水以及黄泥湖的水,经丰收大港入太白湖,或经武穴大闸入长江。湖底高程13.2米,常年水深1.2米。原有水域面积3.09万亩,经70年代初垦殖后,减至2.27万亩。

此间远避尘嚣,试听岸畔渔歌,川原牧笛,蝉吟鸟唱,涧响泉鸣,万簌谱成协奏曲;

这里别有天地,且看寨上春山,湖中秋水,稻黄棉白,雪素梅红,四时绘出自然图。

第一次阅读这副对联的时候,武山湖便牵扯了我审美的神经。后来又通过报章了解到武山湖的传说。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之时,兵败退至武山湖畔。但见湖水茫茫,前无渡船,后有追兵,朱元璋仰天长叹:“天助我生,天绝我死!”话语未了,只见两条大鲤鱼,一青一红飞快游来。朱元璋慌不择路,一步跨到红鲤背上。那鲤鱼摆动尾巴,驮着朱元璋疾驰而去。青鲤紧紧跟随。陈友谅策马追至湖边,急忙放箭。说时迟,那时快,只见那青鲤往水面一跃,挡住了那支射来的箭,正好射中鱼腹。那鱼顿时变成一座孤岛,这便是今天的武山寨。这湖便称作武山湖。传说有无历史根据,我无意去考证,但神奇的武山湖却一直让我有亲近她的冲动。鸡年初夏,我到武穴,正好有了一个亲近它的机会。

武山湖位于武穴市南部四望、石佛寺、阳城之间,古名青林湖。《尚书》载:“江水过九江,至于东陵,西南流,水积为湖。”湖西有青林山,故谓之青林湖。这在北朝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里是有记载的。武山湖是因为武山得名,又叫午山湖。穴在《尔雅》里是水道的意思,而《元和郡国志》和《尚书》(禹贡里武穴被称为东陵,因为黄冈旧称西陵。禹贡载,东陵是扬州和荆州的分界)里面称武家穴为九江第一穴。武山湖收受梅川、大金、铁石等河来水以及黄泥湖的水,经丰收大港入太白湖,或经武穴大闸入长江。湖底高程13.2米,常年水深1.2米。原有水域面积3.09万亩,经70年代初垦殖后,减至2.27万亩。

这里风景秀丽,水肥鱼美。湖光山色相映成趣,自然风光如诗如画。四周畴野膏腴,水系与长江相连,泥层深,水质良,浮游生物丰富,宜青、宜草、宜鲫、宜鲤,尤为鲢鳙养之乐土。所产鲜鱼个大体肥,味道鲜美。传说以该湖之水煮该湖之鱼,不需添加任何调料,汤水便会浓如奶汁,用筷子挑得出丝来;味道纯正自然,酽稠得可以粘得住嘴色。改革开放以来,这里成为武穴举足轻重的商品鱼基地。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,其水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,该湖注册的“武山湖”牌鳙鱼、鲢鱼、黄颡鱼获得国家绿色A级产品认证。

4、横岗山

位于市境北部,最高峰815米,素有鄂东屏嶂之称,横岗山茂林修竹,郁郁葱葱,隋唐开山,寺庙林立,景点多而集中,横岗山耸翠为古十景之一,1988年经省民宗局批准,正式开放佛寺活动。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成立“横岗山森林公园”,成为毗邻省、县(市)宗教活动和旅游观光 的名山胜地。东西长6.4千米,南北宽1.5千米,纵观全园,酷似一条巨龙,头东尾西,横跨武(穴)蕲(春)两市县,武穴境内地属余川镇、梅川镇、森林公园等三处管辖,东有太平乡近年修扩的盘山公路18千米直达山顶,西南有三条便道,多为石砌梯道,约23千米人行步道通达各主要景点,近有800罗汉石窟建筑成功正待开光,与庐山可比美,可称“吴有匡庐,楚有横岗”。

5、双善洞

位于武穴市田家镇山上村笠儿垴西侧。隔江与半壁山相望,相传石时有一对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,专施善福于人间,故名。洞门高2米,宽约1.5米,上方刻隶书“双善沿”字样,门外石辟8处刻有诗文,明朝名士吴国伦作有《游阳城洞记》,记叙其景,此洞分三洞十八重之多,层层相连,洞洞相通,洞中因里外气流流动缓慢,终年四季如春,云雾缭绕,故为避暑胜地。

武穴历史悠久,据考古学家最近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,远在新古器时代3000-5000年以前,武穴就有人类活动。在夏商周时代(公元前20世纪--公元前11世纪)属荆州管辖;春秋战国(公元前770--公元前221年)属楚国;秦(公元前221--公元前207前)属九江郡;汉(公元前206--公元220年)属江夏郡(《湖北通志》载:“广济为汉蕲春、浔阳二县地);三国(公元220--265年)属吴,隶属蕲春郡。

诸葛亮祭东风处——象山寺

象山寺位于武穴市田镇上郭村,背靠阳城山、面向江南的笔架山,寺庙右侧有祭风台,传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祭东风的地方;寺外还有守护象山的三个洞窟,即左为祖师洞,右为仙人洞,中为风水洞。这些洞穴均为山体石灰岩在自然风化水蚀的漫长岁月中形成,怪石嶙峋,千姿百态,寺前万里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不息,江上帆影渔舟,大小船只来往如梭,景象万千。

龙表山古墓群

表山古墓群位于鸡公岭村细许垸,面积300亩,汉代遗址,部分墓葬的封堆尚存,直径15-30米,高5-10米。北侧可见汉砖墓室,内有通道、耳室、前室、椁室,构成“十”字形,面积10.3平方米。

挂玉山遗址

挂玉山遗址位于武穴西郊下关村,3000平方米,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、骨器、陶器,石器有斧、铲、饼、环等;骨器有针;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,泥质灰陶次之,可辨器形有鼎、罐、豆、瓮、盆、钵等。

汉高祖征英布避兵处

刘季峰即阳城刘主山。清康熙《广济县志》载:“相传汉高祖征英布避兵于此,”清乾隆癸丑《广济县志》加按语说明:《史记、布传》载:“布西与上兵遇蕲西,是沛郡蕲县.后人误以蕲西为蕲春以西,而邑志因之,故称相传,”又民间亦传为东汉光武曾在此避难。

柯家墩遗址

柯家墩遗址位于太平大祝村,面积18200平方米,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遗物,石器有石奔,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,夹砂灰陶次之,素面,可辨器形有网坠、鼎等;商、西周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,少量夹砂灰陶,纹饰有绳纹、沟断绳纹、手指纹、回形纹,可辨器形有鬲、罐纺轮、豆把等,鬲足处饰有刻槽。

大法寺镇灵泉洞

灵泉洞:位于武穴市大法寺镇张秀九村、张秀九水库东侧,为一石灰岩天然溶洞,古为广济十景之一。旧《黄州府志》载:“石洞灵泉,在县治(梅川)南六十里山中,有岩穴,广三丈余,有七洞,深二十里,有灵泉。”洞口海拔70米,有泉自洞中流出,传说关云长之子关索曾在此洞用泉水洗伤,立见灵效,故名灵泉洞。

石佛寺王家脑古墓群

王家脑古墓群位于石佛寺蔡启常村,面积25000平方米,汉代古墓遗址,系砖室墓,有单室和带耳室的卷顶结构墓,砖有几何花纹图案,遗物有陶罐、五铢钱、铜剑、铜镜。

楚江锁钥——红色渡口

“红色渡口”在湖北省武穴市(原广济县)境内,它紧靠长江北岸,原来叫老马口渡口,位置在蕲州与田家镇之间,对岸江南是阳新县下山矶渡口。要说这个渡口,不过是万里长江沿岸千百个渡口中的、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渡口。它地处三县偏僻边际,长江流过这里的两岸,山峦叠障,草木葱茏,江面又很狭窄,狭窄之处传说小船只飞摇船桨十八下,就可登上对岸。这一带据说古代就是兵家鏖战的地方,那江岸绝壁上,凿有“楚江锁钥”的大字,古朴遒劲的书法,自然是出自古代身手不凡之辈。

石灰岩溶洞——双善洞

位于山上村笠儿垴西侧,石灰岩溶洞。相传古时有一对仙男仙女常出入此洞,专施善福于人间,故名。洞门高2米,宽约1.5米,上方刻隶书“双善洞”字样。门外石壁8处刻有诗文。据传该洞有18个洞相联

宋时期甘霖寺——又名太子庙

甘霖寺,又名太子庙,位于武穴办事处大桥村,武穴市佛教协会所在地。

该寺始建于北宋时期,相传由大愿禅师主持修建,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,以古石碑为记,至今尚存,但有残缺。“天王殿”,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尊像;“大雄宝殿”,供奉释迦牟尼佛及阿难、迦叶;“地藏殿”,塑有地藏菩萨像;“观音殿”,上供观音菩萨;“念佛堂”,供有西方三圣,“太子殿”,供有盖天古佛、三宫太子(商朝时期)、樊哙王(西汉时期)、满架銮神(唐朝时期)诸等菩萨及斋堂等。

太平东冲山明月峰——东晋鲍照读书处

位于太平向宕村东冲山明月峰,面积15平方米,传为东晋鲍照读书处。读书台是将花岗岩石凿平而成,座北朝南。台南端有阴刻30厘米见方的“读书台”3字和石砚;台东侧有石亭,现已倒塌,其柱有浮雕蟠龙图案;台后侧有高约5米、宽约7米的沉积岩石6块,状若书本陈列案旁;左后侧即明月峰顶,有1米高、7米见方的石坪,传为当年鲍照踱步远眺处。清代张仁熙、金德嘉等均有诗文以记。

三国时鲁肃屯兵处——鲁肃府

鲁肃府位于田家镇东侧铁船山麓,紧靠长江,据传为三国时鲁肃屯兵处,附近有吴王庙、甘宁庙。

梅川镇西街杨家巷——浴佛井

浴佛井位于梅川镇西街杨家巷内,又名清净井,佛教禅宗四祖道信出生时,用此井水沐浴,故名。

广济千年浴佛井

从修缮一新的东门门楼进去,宽坦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,于是在窄小处,有四五间破落的青砖瓦屋,砖木结构,二层楼式建筑,依稀可辨当年的店铺字号。

TAGS: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